销售热线
最新公告: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
电话:0991-8888888
手机:13888888888(姚经理)
传真:0991-8888888
邮箱:1193159788@qq.com
公司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更新时间:2024-07-22 12:15:43 点击次数: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不仅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应用至农业、农村领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因此,深入把握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新质生产力能够有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生产力水平提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展示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潜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急需、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助推农村产业数智化。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助推农业产业数智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智能农业机械设备、智能灌溉系统、农情智能监测系统以及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应用和推广,大大减少耕种、施肥、除草、收割、烘干等环节的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基因转移和编辑技术、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操作技术、蛋白质改造和优化技术,能够培育出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营养价值更高的农作物新品种。这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环境影响和作物损失,对提升我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还助推了农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地进行遥感监测,对土地质量、肥力等进行评估,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种植土地;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土地营养元素的实时监测,通过配比、精准施肥的方式,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智能农机进行自主驾驶和智能控制,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利用大数据、智能算法技术对供应链进行全面管理和优化,预测市场变化,提醒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实现市场营销的精准化。
助力农民生活便捷化。应用新质生产力,打造一个智能且人性化的数字乡村服务系统,能够带来更高的社会生活品质。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能够在保障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例如,建构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数字医疗、数字村务等配套设施,满足农民对学习、社交、健康、民生等方面的需求。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鼓励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有助于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具有新兴产业特色的新业态、新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加大5G基础设施、特高压输电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区域性大数据平台等的安置力度,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能够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实现乡村环境更优化。新质生产力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能够提升乡村环境的整体质量,让人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例如,利用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修复退化土壤、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技术,减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加强对能源和资源的智能管理,降低成本和风险,保护环境和资源。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传播与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与空间,有助于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非遗信息的采集、存储、传播、利用与传承等;依托公共文化云平台、VR/AR乡村文化体验馆等,确保农民文化生活有场所、有平台;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增强农民参与文化生产的“主体性”。
2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堵点难点。
城乡要素流动不畅,数字鸿沟亟待弥合。农业领域产业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于非农产业领域,乡村治理数字化以及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居民在数字素养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方面落后于城市居民。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公共服务仍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道路、桥梁、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城乡之间交通网络的衔接性,使得农村产业难以实现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不高,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不足,持续稳定支持经费比例偏低。并且,由于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难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进来。农业产业链尚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仍然是以稻谷、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特色产业链较为短缺,品牌产业链不够长,龙头农产品企业数量相对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因此,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弱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畅通要素流动,弥合数字鸿沟。统一城乡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也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应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和人口管理制度,破除阻碍城乡融合的户籍藩篱。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赋予城乡居民一致的教育、就业、社保等权利,实现城乡劳动力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交流。完善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使更多的公共财政转移到农业农村领域。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三农”融资新渠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提升征收补偿标准,完善征地安置方式,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集体收益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把改革红利分给农村和农民。推动数字中国战略在乡村地区的有效实施,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要坚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到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污染治理、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中,发展乡村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电网系统、智能水利系统、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等,在推进农民生活智能化的同时,促进城乡各要素的双向流动。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连接气象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独居老人生命体征探测器、家庭煤气泄漏报警器等各类传感器和设备,为农民提供支持,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农民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全。着力推动数字乡村应用场景的培育与建设,统筹建设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开发各类农业农村场景下的应用软件及信息化产品,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涉农信息协同共享。深入推进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打造农村数智社区,建立生活服务数字化标准体系,以数字化驱动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广大农民享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深化研发推广,培育科技人才。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提供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政策,持续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优化税收政策,完善农业风险投资法规,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种子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是面对未来的新兴产业。应确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技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基地对接合作,加强高产、耐盐耐碱、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种的研发。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在“稻菜轮种、稻螺共生”“无人农场”“智慧种田”等新种养模式下,激活农业高质量发展潜力。构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在人才培育中的广泛应用,培育一批既能够攻关关键性技术、引领科技前沿发展,又对“三农”工作有一定了解、愿意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紧缺专业人才。
打造全产业链,提升附加价值。聚焦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优化以市场为导向、按需生产的供应链,大力推广恒温灌装、充氮保鲜等新技术装备,开发系列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满足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环境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乡土小村、特色小镇等,提升产业附加值。推进“数商兴农”,促进农村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全产业链全过程管理数据和分析服务模型,健全市场和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打造加工厂、仓储、物流、电商平台一体的生态循环圈。在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储备调节和应急保障的基础上,提升农村经营主体品牌化发展观念,借助电商平台做好品牌宣传和推广,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瞄准国际标准,根据产业需求设立基础能力改造迭代、延链补链清单,明确全产业链技术路线、区域布局和应用领域,增强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返回列表】

上一篇:湖南省全面抓好农业农村灾后生产恢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企业简介 新闻中心 产品展示 技术资料 销售网络 招商加盟 留言反馈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电话:0991-8888888传真:0991-8888888邮箱:1193159788@qq.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唯尔官网备案号:新ICP备11017350号-1